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中國長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中國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目的是促進中國南北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該工程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總投資額5000億元人民幣,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超過三峽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并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尚處于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自1952年10月30日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并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后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問題。
總體規劃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于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線工程還沒有開工建設。
東線工程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早,并且有現成輸水道。